糖画甜香仍在空气中弥漫,渔梁鱼灯流光映照青春脸庞,一场非遗与青春的美丽邂逅在安艺校园热烈绽放。
10月15日,安徽艺术学院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青春艺启,非遗传承”为主题,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从中午热闹非凡的非遗进校园体验,到下午深度交流的座谈会,系列活动汇聚多项地市级非遗项目,让师生们从指尖技艺到舌尖美味,从传统戏曲到趣味互动,全方位感受安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体验与传承:非遗盛宴绽放校园
午间的校园洋溢着欢快气氛,校党委副书记陈文兵、合肥团市委书记洪欣出席活动。陈文兵在致辞中回顾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破土嫩芽”到如今的“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安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他深刻阐释了本届“青春艺启,非遗传承”主题的内涵,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青春对话传统,这是我们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活动现场,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令人目不暇接。传承人们带着匠心与故事,将安徽各地的文化精髓“搬”到了校园。在民俗技艺展区,渔梁鱼灯流光溢彩,传承人的舞动让人仿佛穿越到徽州古镇的热闹市集;金寨手绣针法细腻,绣出的花鸟栩栩如生;蚌埠草编、亳州木雕构思精巧,展现出民间智慧;庐州金饰光泽温润,传统錾刻工艺令人赞叹;池州喜拓前排起长队,师生们亲手压印吉祥纹样,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美食茶饮区香气四溢,符离集烧鸡、王礼康管坝牛肉的卤香弥漫校园;顺安酥糖、龙须酥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大关水碗热气腾腾,暖人心脾;阜阳枕头馍麦香浓郁,回味悠长。六安瓜片、池州润思红茶、泾县兰香·涌溪火青三款茶饮同台展示,传承人现场演示制茶工艺,让人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戏曲区的梨簧戏摊位前,传承人热情讲解着梨簧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驻足聆听。糖画摊位更是人气爆棚,传承人以铜勺为笔、蔗糖为墨,在石板上飞快勾勒,十二生肖、卡通形象转眼成型。手持龙形糖画的张同学欣喜地说:“这不仅是童年回忆,更是独一无二的非遗艺术品!”
对话与融合:共探非遗传承新路径
下午的座谈会延续了非遗传承的热度。“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活动在崇德楼716会议室举行,设计学院副院长撒后余主持座谈,校团委书记龙源,安徽非遗传习研究院副院长李传兴、曹晓燕等出席活动。
撒后余详细讲解了安徽艺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阐述了学校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与特色路径,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融合机制等内容,强调了高校在非遗保护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责任。
在深度交流环节,马鞍山叶家桥米酒传承人夏来保、庐州金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牛元梅、芜湖梨簧戏传承人丁国银等代表,分别就各自非遗项目的技艺特点、传承难点与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分享。传承人们不仅展示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还表达了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希望通过课程共建、实践指导、项目研发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从体验到对话,从表层感知到深度理解,学校通过非遗进校园体验日和传承人座谈会的有机结合,构建了非遗传承的完整闭环。这场非遗与青春的美丽邂逅,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奔赴。活动让非遗从书本走向现实,让师生在触摸、品尝、对话中读懂安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非遗传承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与会传承人所期待的,随着高校与非遗传承群体合作的深化,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文:朱立萍 图:黄稳府 郑晶晶 段梦臣 史文君 初核:龙源 编辑:张娜娜 审定:尹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