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师生赴池州、桐城等地开展民间音乐采风。作曲与指挥教研室教师薛业浩、袁圆带队,2022、2023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学生参与。
池州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青阳腔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阳腔产生于嘉靖年间,由弋阳腔与当地语音、民歌小调融合而成,被誉为京剧“鼻祖”之一。师生一行来到青阳腔博物馆,听8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省级传承人、二级演员江进讲述青阳腔的发展历史以及与黄梅戏的渊源。江进细致地讲解和细腻地表演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了青阳腔的魅力。
九华山下的罗城村有着江南村落的独特魅力,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罗城民歌。罗城民歌非遗传承人姜少林为大家娓娓道来罗城民歌的深厚历史以及在罗城渚湖姜村的经典故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传承人姜梦玉演唱了多首罗城民歌,质朴而悠扬的歌声带着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过去罗城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池州石台县牯牛降,师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绘就的绝美画卷。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当师生漫步其间时,不仅沉醉于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在山水交融的意境中体悟到音乐艺术与自然韵律的奇妙共鸣,为大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灵感。
石台采风的后半程,由返乡创业青年陈峥担任向导。这位土生土长的剡溪村人先后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与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自2022年起致力于家乡目连戏的恢复与研究工作。师生们沿着蜿蜒山路,登上位于半山腰的古戏台。在古戏台上,陈峥详细讲解了目连戏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及其与剡溪地域文化的深刻关联。
石台民歌传承人涂桂萍和陈峥先后演唱石台民歌与目连戏片段,两种传统艺术形式不同的声腔韵律,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曲班的同学们还参与了鱼灯民俗体验。大家舞起鱼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还动手制作鱼灯、绘制鱼灯,在实践中体验民俗文化的乐趣,将艺术创作与民俗传承紧密相连。
在桐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城歌代表性传承人查月华在大树浓荫下为师生搭建起流动的民间音乐课堂,示范演唱山歌、小调、号子等桐城民歌。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查老师的歌声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回,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民间音乐的多样性。
行程尾声的六尺巷寻访,则将文化体悟推向更深层面。在这里,古老的故事与人文气息相互交融,同学们在领略巷间独特风景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谦逊礼让的精神内涵。
此次皖南地区采风,是音乐学院贯彻落实“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实践。师生们通过实地参观、聆听演唱、亲身参与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民间音乐文化的宝藏。同学们将努力把此次采风收获转化为优秀音乐作品,让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撰稿:袁圆 郭芳 摄影:陈邦坤 初核:李伟 编辑:杨瑞铭 审定:尹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