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开展了全员“教育思想大讨论”,设计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勇:2025年是安徽艺术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今年10月我们将迎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开展全员“教育思想大讨论”,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不仅要努力干,更要沉下心来思考怎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所以,设计学院高度重视,积极谋划,认真开展此项工作。
4月14日下午学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设计学院全体教师现场听取了柳友荣校长的动员讲话。苏州工学院顾永安教授、浙江音乐学院王瑞校长先后来校作了专题报告。柳友荣校长要求通过大讨论转变思想、凝聚共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向深度转变,进一步明确“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顾永安围绕推进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特征,从国家政策等宏观层面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对新建本科高校如何推进应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深入地阐释。王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浙江音乐学院办学实践,指出数智技术催生了新的艺术语言与创作模式,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创新,艺术教育发生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需融入技术技能为艺术创作开辟新可能。这些观点都是OBE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先进成果。
设计学院全体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悟OBE教学理念的精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成果导向、能力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个性发展、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才艺、善应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各教研室组织教师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围绕“教育教学观念怎么转”“本科教育教学怎么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艺术大学怎么办”三大主题,展开讨论。经过学习讨论,设计学院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认识,对于如何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OBE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设计学院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院,能否谈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情况?
刘勇:设计学院成立于2022年7月,前身为美术设计系。目前有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4个本科专业招生,在校学生1125人。
学院成立三年来,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科研、艺术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5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和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1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教坛新秀5人。近年来引进师资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水平院校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才队伍和师资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化。
学院建有实验实训室10余个。与奇瑞集团、天地间博展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省级文化强省资金支持建设专业、校级一院一特建设专业,并与奇瑞控股集团携手共建省级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开设省级微专业“汽车数字品宣”,培养既懂艺术设计、又懂汽车文化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在教科研、艺术实践方面,设计学院2023年入选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基地,获批安徽非遗和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科研平台。近三年,学院立项省级精品课程8门,承担各类省部级教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获得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1.95万元。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展览中荣获国家、省、校级奖项200余项。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设计学院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请具体谈谈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计学院是如何落实OBE教育理念的?
刘勇:OBE教育理念兴起于美国,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D.)在1981年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实践应用于工程教育改革,并逐步涉及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领域。OBE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是“坚持成果导向、能力导向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主要重心放在学生上,侧重点是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提升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成果,注重对学生策划组织、分析综合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育与培养。
设计学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持“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的理念,致力于推动设计学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基于“徽、微、融”特色发展之路,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机制,即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艺创为两翼。2022年开始,在邬烈炎教授的指导下,设计学院开展“工作坊制”教学改革,引入主题化工作坊,科学设置课程,严格教学质量监控,编写“课程报告”与举办常态化的工作坊展览,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成果为导向,达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终极人才培养目标。
四、设计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您刚提到“工作坊制”教学改革,觉得挺有特色,能否具体介绍下?
刘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必须分类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机衔接的原则,合理设计各学段、各学科专业部分基本内容和要求,促进各阶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横向配合。促进学科间融合、探索开发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
设计学院认真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遵循跨学科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符合新文科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以主题性工作坊为平台整合课程体系,以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整合文脉与跨界融合,以成果、需求为导向实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工作坊,3门专业课程围绕同一设计主题展开,其层次递进为“基础与技能”“形式与表现”“方法与创意”,注重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如设计调研、专题讲座、课程报告、综合作业、教学展览等。
该教学改革模式关注要素提取与横向选择的“分解与综合”,关注课题形式与逻辑构成的“趣味与理性”,关注多元展开与交叉融汇的“发散与聚合”,关注借鉴演绎与学科移植的“启示与跨界”,注重具有原创性和系列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教学改革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严格教学质量监控、编写“课程学习报告”、举办常态化的工作坊教学展览,保证了学生掌握扎实的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教学与科研联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凸显实践教学特色。提出“作业即作品”,为师生们创建实践成果展示的平台,开展毕业季、学术季、设计节等各类专业活动,将课堂所教所学应用于社会服务、参展参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
五、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关键年,设计学院将如何结合“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深入贯彻OBE人才培养理念?
刘勇:下一步,设计学院将结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关键节点,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行深度思考,以OBE教育理念为牵引,从“人”的成长逻辑出发,推动教学改革往深里走、实里落,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设计思维发生真正的转变。
一是让师资“强”起来。支持和鼓励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通过组织学术活动,搭建学术平台,实施行业、企业专家交流互访,校企共同开发特色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共同申报项目等,努力打造适应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是让专业“特”起来。强化“一院一特、一专业一品牌”建设,围绕设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安徽产业发展需要和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创意设计、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群、课程群,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配度,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将OBE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三是让教学质量“实”起来。构建综合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对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指导与管理,强化优势和特色,发挥示范辐射效应,推进教学质量整体水平提高。
四是让合作“深”起来。企业不是“乙方”应是“编外导师”。进一步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秉承“教学内容来自产业”的理念,持续关注安徽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做到“产业布局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学院和微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企产教融合教材等。
设计学院还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做好系列教改教材的编撰工作,把OBE“落”进工作坊,让学生成为“主角”。我们的工作坊不应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秉承“问题导入-分组攻坚-成果检验”的闭环。
“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是空讨论,合格评估也不是“过关考”。设计学院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改革,让0BE理念从纸上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学会设计”变成“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师”,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检验育人实效,规范教学管理,真正实现教育思想解放。(采编:张娜娜 初核:束舒娅 审定:尹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