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艺术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二级学院(部)院长(主任)说专栏,今天,我们一起关注音乐学院,听听音乐学院院长李伟教授怎么说?
一、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开展全员“教育思想大讨论”,音乐学院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
李伟:音乐学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紧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牢牢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主线,全面系统地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在全面深化OBE理念的同时,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过程梳理、重视结果分析。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和创新符合OBE理念的“成果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加强课程设计与优化、夯实艺术实践平台赋能学生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提升与表演经验的积累。与此同时,强调突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化与文化产业与专业院团的对接,全面提高学科专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适时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质量教学体系建设,正逐步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育思想大讨论”作为推动改革创新的核心举措,学院从组织层级、研讨形式、落地机制整体设计的多维视角出发,层层推进。
一是精心谋划布局,明确引领方向。音乐学院党总支根据学校党委要求,统筹部署,召开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明确“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方向与目标任务,确立以“聚焦教学改革、落实OBE理念、突出教学中心”为主线,通过“问题导向—理念更新—举措设计—实践提升”路径,推进全员深度参与。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细化台账方案。各教研室围绕“课程目标与OBE契合度”“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能力发展”“地方文化如何嵌入课程设计”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教师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化。
三是启动案例交流,促进反思提升。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微分享”,分享课程设计、评价方法改革、学生成长案例等典型经验。引导教师在交流中不断提升理念认同感和行动自觉性。
二、您刚才提到了音乐学院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请您谈谈学院在推进“成果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时,采取哪些做法,有什么成效?
李伟:音乐学院自建立以来,聚焦改革目标,贯彻学校“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搭建“成果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实践、评价三方面突破,总结起来有以下做法: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能力导向。推行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根据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设计与实施课程,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分类设置课程群,打造和定制“一生一案”特色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模型设计课程模块,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更为精准的课程体系和评估标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单一的培养高级演艺人才向培养适应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专门人才转变。如核心课程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授课形式由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增改为一对二、一对多、二对一的小组课教学,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使教学资源获得最大利用;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实到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开设“音乐治疗”“文化产业策划”“乐器调律与维修”“舞台音响设计”等跨学科交叉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在文化产业中的适应能力。
二是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以一院一品“四季音乐会”“艺馨杯大赛”等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扩展实践环节的比例,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团队式的实际操作,鼓励学生参与音乐会筹备、创作、演出及舞台运营全过程,实现“教—学—演—创—做”深度融合。音乐学院还和省内外艺术团体、文化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社会服务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技能,提升艺术表现力。
三是多维综合追踪,构建评价体系。在落实课程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时,改革“唯成绩”评价导向,鼓励设立阶段汇报、项目展示、课程音乐会、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方式,根据个人实际选择模块,形成一生一案。如“未来之星”“拔尖人才计划”等政策,通过《音乐学院未来之星、拔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遴选优秀学生,项目结束时,以个人音乐会、获奖等过程性评价方式结项,均能更好反映学习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成绩斐然,师生在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专业建设、舞台实践、服务社会上,均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音乐学院获批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双特色”建设项目、省级专业结构优化与改造专业、新建专业质量提升项目;师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成长赛道(高教组)全国金奖、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安徽赛区金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比赛金奖,在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演(文华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赛事中荣获各类奖项200余项。安徽艺术学院“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小分队,近几年由500多名师生组成25支小分队,已开展50余场文艺慰问演出,服务数万余人次,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除此之外,毕业生高质量升学、就业,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利物浦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上成效是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学院师生勠力同心、努力拼搏、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贯彻学校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OBE教学理念。
三、请问音乐学院在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李伟: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专业引领团队。音乐学院已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任教师和行业导师,建成一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行业领军人才”的德艺双馨师资团队,例如声乐表演教师团队获批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资助项目,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团队、作曲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带动学科专业的学术发展与艺术创作。
其次,实现双师协同指导,建立校内外专家联合体系。结合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优势,形成联合指导体系。例如,邀请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安徽交响乐团、合肥爱乐交响乐团等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强化教师发展机制,鼓励教科研与创作双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出版教材与地方音乐研究成果,形成“教学—创作—科研”一体化推进模式。
四、音乐学院在传承发展安徽地方特色方面具体有哪些做法?
李伟:音乐学院经过多年探索与建设,明确要立足安徽地方音乐文化,深挖安徽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与教学转化,打造文化育人教学模式。
建强安徽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中华古谱诗词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系统整理本土课程资源,为特色教学奠定学术基础;聚力建设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徽剧作曲人才项目》,持续完成以安徽地方文化为内容的近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安徽地方音乐文化教程》《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等地方音乐系列教材,形成系统化的地方音乐教学资源库,以实现科研、教研对教学的有效反哺。另外,通过系统化整理、舞台创编、课程构建及社会传播实现将传统音乐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打造独具安徽特色的文化育人教学模式,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文化内涵与区域辨识度。
五、下一步,音乐学院将如何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李伟:“教育思想大讨论”不仅是一场理念更新,更是一场教育改革的实践冲刺。音乐学院通过逐级组织、系统讨论,实现了从理念引导到实践落实的有效转化,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
下一步,音乐学院将紧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聚发展共识,夯实本科教育基础。要持续深化OBE理念的实施落地,完善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推进学科专业融合与社会服务双向发展,努力将音乐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与广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确保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采编:张娜娜 初核:束舒娅 审定:尹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