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师恩难忘;礼轻意重,前程启航。又是一年毕业季,那些讲台上的谆谆教诲、课桌旁的悉心点拨,终将化作临别时的一句珍重。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师别礼至”系列推文,通过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感受那份超越课堂的师生情谊,见证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设计学院张书佳:把匠心爱心融进纸艺里
张书佳,民进会员,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影视动画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校级青年艺术家。曾主持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教科研项目,发表作品、论文10多篇,获第一发明人专利10多项。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国赛一等奖,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省赛一等奖,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省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个人作品获首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国赛一等奖等。中国好创意国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双向奔赴:学士帽未能抛起时接住的师者心意
“张老师,这四年您的悉心教导和温暖关怀,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毕业季的骄阳下,杜家宜在领取张书佳老师送的毕业礼物时满怀感恩地说。六月末的阳光为这个特别的时刻镀上一层金边,也照亮了她青春脸庞上那份难舍的师生情谊。
2025年6月18日,当同窗们在毕业典礼上抛起学士帽时,作为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5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如今就职于安徽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杜家宜却因工作原因遗憾缺席。
“本以为我的大学生涯会以这样仓促的方式落幕了,但是没想到张书佳老师却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老师特地在我工作之余,邀请我回到学校,不仅送给我她亲手设计的杜邦纸书包,还专门为我借来了学士服,让我弥补了毕业典礼未曾拨穗的遗憾。这份毕业礼物,让我感受到了被学校、老师牵挂、祝福的感觉。”在说起这句话时,杜家宜的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感动与幸福。她轻轻拍了拍怀里的书包,笑道:“以后它每天会陪伴我通勤,就像带着老师的那份期许和祝福,让我感受到未来前行的动力。”
杜家宜与张书佳老师的合照
杜家宜说,时间过得真快,回想入校时的情景恍如昨日。与张书佳老师的缘分始于大一那门令她忐忑的数字色彩专业课。谁曾想,当初那个对色彩心怀畏惧的小姑娘,在张老师的指引下不仅克服了专业障碍,更开启了一段持续四年的师生情谊。
张书佳老师——这位集民进会员、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影视动画专业“高级双师型”、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于一身的设计学院副教授,不仅以其深厚的专业造诣温暖着每位学子,更指导学生斩获多项国家级赛事大奖。但比起这些光环,更让学生们铭记的,是她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方式。
“张老师总能用最温柔、最细心的方式化解我关于学习的焦虑。”杜家宜回忆道,“高中时我就对色彩课程心存畏惧,但张老师会耐心地拆解每个知识点,让我慢慢发现这门课的乐趣。”说到这里,她的声音里带着感激,“她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引领我成长的引路人。”
匠心设计:
每一处细节都是心意
杜邦纸书包是今年设计学院张书佳老师专门为毕业生精心设计的一份礼物,融合了安徽艺术学院特色与学生回忆。书包的正面定制了薄荷绿“安艺正青春”字样,这个字样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寓意安徽艺术学院正有活力,二是寓意安艺学子正是闯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够如这个小图标一样,青春无限,活力无限,勇敢地往前闯。”张书佳真诚地说。
张书佳设计的杜邦纸书
书包上的挂牌则采用了校徽、学校门牌、学校南门310公交站牌来进行设计。
“学校的校徽我做了一点改动,将方形的设计成圆形的,外形更能与书包相契合。学校门牌是我自己设计的,整体运用的是蓝绿色的基调,很符合‘夏天’‘青春’的感觉,门牌上标注了咱们学院的地址——淮海大道1600号。目的是让即将踏入社会的同学们,能够记住‘家’的联系方式。无论何时,安艺永远在这等你们。”
“学校南门310公交站牌是我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特地去拍的,但是拍出来的并不是很清晰,所以我按照咱们学校的公交站牌,重新做了一版出来。里面的站点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在安徽艺术学院南门这个站点上,我用黄色的字体标注了出来。如果以后同学们想回到母校看看,坐公交车一定会坐310这趟车,那么这上面的站点就是回‘家’的途径点,每到一个站点,就会唤起他们关于青春、关于安艺的回忆,直至回到‘家’这个终点。”
张书佳设计的挂牌
张书佳老师设计的这些细节和记忆点,既包含了他们在安艺走过的青春之路,也饱含着对学子未来之路的美好祝福。
传承温暖:
从受赠者到传递者
当谈到给毕业生送礼物的初衷时,张书佳表示她只是一名温暖的传承者。
“2006年,我本科毕业,那时的我对毕业后的日子充满了彷徨与迷茫,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学校送来的毕业纪念礼物——一个朴素的行李箱,却让我感受到了最温暖的牵挂与祝福。这个行李箱,陪伴我走过了最初的漂泊岁月。对我来说,它装载的不仅是简单的行囊,更是母校沉甸甸的期许——无论去往何方,都有一份力量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每一次拉起行李箱的拉杆,都像是握住了母校递来的手,告诉我:前路或许坎坷,但你从不孤单。”
张书佳本科毕业学校送的行李箱
正是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暖,让如今已成为教师的张书佳,始终记得要将这份祝福传递下去。“毕业生面对未来时难免会感到迷茫”她微笑着说,“我希望这份小礼物能让他们知道:母校永远是你可以回望的港湾,也是你勇敢前行的底气。”
在张书佳看来,这些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就像是一盏盏小小的灯——未必能照亮整条人生路,但足以让离校的学子们,在某个疲惫的深夜,想起自己始终被惦记着、被祝福着。
祝福的力量:
让告别更有温度
实际上,这份温暖的毕业礼物并非偶然。自2020年入职安徽艺术学院以来,张书佳的“毕业礼物计划”已经温暖了三届毕业生。每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背后,都藏着她对学子们独特的期许与祝福。
张书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礼物
张书佳送给2024届毕业生的礼物
这些看似简单的礼物,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的意义。它们像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将师生的情感紧密相连;又如一盏盏温暖的明灯,照亮毕业生们前行的道路。2025届杜家宜、王嗣等同学收到的杜邦纸书包,2024届马艺萍、王静洁等同学收到的小熊,2021届殷俊、任仪等同学收到的明信片、标签、书本,都是这份教育情怀的最好见证。正如杜家宜同学所说,离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被珍视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母校最好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