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合肥市新站区高校“劳动教育能力”建设与提升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交流总结各校劳动教育开展经验做法,探索地区劳动教育合作新模式。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尔桂,思政处处长王后林,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樊嘉禄,党委委员、副校长柳友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校教务处处长韩大国主持。
会议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推动新站区各兄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落地落实,推进参会高校交流互鉴,优势共享,共同提高。
会议指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各地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把加强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强化条件保障,逐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但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能力建设与提升、劳动教育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认识盲区,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认识、共同探索。
会上,柳友荣作《学校“劳动教育能力”建设与提升》专题报告,首次提出“劳动教育能力”概念,并从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劳动教育”公众观念、“劳动教育能力”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能力”分析以及劳动教育教学六大“金律”。实施劳动教育,要处理好“一育”和“一课”,劳动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成绩,劳动教育规定要求和实施能力,政府、部门和学校这五对关系,防止劳动教育窄化、走偏、低效。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培养,不是技能教育,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把握“劳动教育能力”的基本内涵,统筹规划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三者的关系,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不断提质增效。
会议决定成立新站片区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并发出成立安徽省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倡议。
来自新站区7所高校的领导和劳动教育领域专家,安徽教育出版、合肥市新华书店代表,学校各二级机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撰稿:孙静 初核:韩大国 审定:束舒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