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巷问“礼” 青衿传薪 | “拾光·礼巷”团队赴桐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26浏览次数:10

为鉴往知来,探寻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安徽艺术学院“拾光·礼巷”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暑假期间三赴安庆市桐城市,围绕“礼让修身”“文化传承”“当代价值表达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文化寻根:追随足迹,体悟礼让新风

团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多次走进闻名遐迩的六尺巷。行走在这条“宽不过六尺,长不过百米”的古巷,成员们驻足凝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碑,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六尺巷承载的历史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更和谐。团队参观了中华优秀礼让文化馆、廉洁文化馆以及张氏故居等场馆,系统了解了礼让文化的思想渊源、历史典故及其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带着对礼让文化的学习感悟,团队走进桐城文化博物馆,师生们深入探寻桐城“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文化底蕴,了解桐城派文脉的兴衰变。随后,团队参访了庄严肃穆的文庙,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感受中华文脉的传承不息。

不同于单纯的历史回望,同学们在调研中化身“古今对话者”在驻足中思考“礼让修身”如何融入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在讨论中探索传统智慧如何助力社区善治,在记录中寻找文化精髓与个体安身立命的连接点。这条窄巷,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教学纽带”,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

与基层实践者深度对话:触摸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拾光·礼巷”团队六尺巷社区,与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英十二世孙张耘进行深度对话。没有课本上的理论条文,张耘以当下的“新六尺巷”故事为引子,讲述了一个邻里因宅基地界限起争执,占理在先的孙先生却主动“让他三尺”,最终以“有理可让人”的胸襟化解矛盾的故事。

“这就是六尺巷精神活在当下的证明。”张耘的感慨,成为“三下乡”实践调研最有力的注脚。对同学们而言,这些真实案例远比书本上的说教更为震撼——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与“让”的担当,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力量。团队的实践调研将理论扎根于现实土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真实故事中显露出温度与生命力。

一位团队成员在讨论中表示,“亲历这些文化现场,礼让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就在巷陌之间,在历史深处,也应当在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里。”同学们在行走中体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碰撞,进一步增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未来,团队将把此次实践的丰厚收获融入创作中,以艺术的形式讲好礼让故事、传播安徽声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撰稿:朱颖、徐习萍 摄影:“拾光·礼巷”团队 初核:张雷雷 编辑:陆璐 审定:刘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