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艺·风采

师别礼至|音乐学院单泓斐:把教育传承融入歌声里

发布时间:2025.09.09发布者:安徽艺术学院浏览次数:12

 

单泓斐,中共党员,青年女高音,安徽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曾获全国艺术人才选拔大赛上海赛区民族唱法一等奖;第六届长三角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新上海人青歌赛金奖;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安徽赛区铜奖并入选全国半决赛;受邀赴香港演出,担任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上海之夜”音乐会的独唱演员;2018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民族歌剧人才培养并参加全国巡演;2024 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民族声乐理论人才培养。

2025年6月中旬,毕业在即的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潘文静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专业老师单泓斐会主动和她相约,共同录制一首歌,这给了她一份大大的惊喜。原来,单老师要把对学生的祝福唱进一支歌里。经过仔细斟酌,两人选定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并将其作为潘文静的毕业礼物。

“选择这首歌,是因为它完美诠释了师生情的精髓。”单老师谈起选曲初衷时说道。“那旋律里流淌着教师最纯粹的爱与责任,诉说着教育最动人的传承——不仅是职业的接力,更是无私奉献精神、育人使命感和崇高师德的代代相传。文静从入学起就展现出对音乐教育的执着。她常说要以我为榜样,用专业热忱浇灌学生的音乐梦想。”

单老师补充道:“这首歌,我曾在各种场合唱过很多次,唯有这一次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教师职业是如此的光荣而有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来自于学生给我的反馈,这不仅仅是送给学生的毕业礼物,也是送给我自己的职业答卷。”

“在毕业之际,能和单老师一起共唱一首歌,是我最开心的事了,虽然我要离开校园了,但我会一直念着老师、念着学校。”学生潘文静望着单老师感激地说。这份真挚的师生情在歌声中荡漾,久久地回响在安徽艺术学院校园中,让育人的信念之光随着歌声不断闪耀。

单泓斐老师与潘文静共录一首歌


“以前,我是以学生的身份在老师的指导下唱歌,现在,我就要毕业了,这种心境让我感觉很怅惘,对学校和老师感到很不舍。”潘文静感慨道。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触动了人们对“好老师”的共同记忆和对“教育传承”的美好期许,将师生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深厚情感与精神相联结。

值得高兴的是,潘文静如今也实现了她的教育理想——成为了一名少儿培训机构的音乐老师。

“从学生到音乐老师的转身,像把曾经握在手里的音符,变成了可以递给别人的星光,里面藏着太多奇妙的对照。”潘文静感慨道,“学生时代,总觉得老师的声音带着一种‘权威感’,连呼吸都觉得她跟普通人不一样,仿佛天生就该站在那里发光。可真的自己站上去了,才发现背后全是琐碎的练习。听到有学生跑调,第一反应不是着急,而是想起自己上学时被老师温柔纠正时的样子,于是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弯下腰温柔地说‘我们再试一次呀’。”

她继续分享道:“以前上台唱歌会紧张到出现各种失误,可现在看着台下孩子们攥紧小手的样子,突然懂了老师当年那句‘别怕,唱错了也没关系’里藏着多少的体谅。原来,成为老师,不只是学会了教音乐,更是在和曾经的自己对话,把那些被温柔对待过的瞬间,一点一点,再传递给更多人。 ”

谈及未来,潘文静表示道:“未来既想让自己的专业更扎实,也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歌声中找到自己。我会继续努力的!”

现在已是一名音乐教师的潘文静,办公桌上摆放着两张照片:左边是获奖时与导师的合影,照片里单老师正为她比心;右边则记录着更珍贵的瞬间——空荡的琴房里,单老师正俯身指导她演唱技巧,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落在黑白琴键上,将师生二人的身影温柔地包裹在一片金色的光晕中。这个定格的瞬间,不仅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师生情谊,更见证着教育精神的传承。

潘文静办公桌上的照片

潘文静办公桌上的照片

 

学校校训“崇德尚艺 知行合一”,在单泓斐与潘文静的师生互动中得到了最美的诠释。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者仁心的延续。当潘文静在琴键上弹奏出与恩师相同的旋律,当她在课堂上说出“我们再试一次”的温柔鼓励,教育的火炬便完成了又一次神圣的交接。这两张照片定格的瞬间,恰如教育传承的隐喻:一代人俯身播种,一代人仰首成长,而教育的阳光永远温暖着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唯有师生之间这种以心传心、以爱育爱的精神传承,才能让育人的工作真正富有成效,让每一个教育理想都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