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习】“耳闻”到“足践”的三重跃升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是一句强调实践经验重要性的中国古语,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文中讲述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答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可靠,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可靠,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可靠。这句话通过感官认知到实践行动的递进关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深化过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习近平总书记用“雄鹰之双翼”喻指“好干部的知识和经验”,言近旨远、引人深思,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知识和经验对于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来获取必备的知识和经验,既在“知”上下功夫,又在“行”上见成效,如此方能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当前,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承续了这句穿越两千年时空的箴言,成为破解形式主义调研、推动治理现代化的一把密钥。中央八项规定更是将“改进调查研究”置于首位,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这与“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在新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工作从“耳闻”的间接感知,到“目见”的直观认识,最终迈向“足践”的深度实践,实现了从信息获取、问题解决到价值实现的三重跃升,为政策制定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耳闻”到“目见”——

调查研究在信息获取层面的认知跃升

“耳闻”作为最基础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传统工作模式中较为常见,主要通过“口传耳听”来构建对工作的认知。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缺乏细节与背景,难以展现问题的全貌,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扭曲、场景剥离、情感消解等信息损耗,使调研工作常陷入“信息衰减陷阱”。

“目见”相较于“耳闻”,是调查研究在信息获取层面的一大进步。首先,在认知论层面,“目见”可以打通“耳闻”的认知鸿沟,捕捉到许多“耳闻”无法触及的细节,并通过“目见”可实现的空间全息、动态捕捉和多维关联实现认知跃升。其次,在方法论层面,随着当下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目见”技术的范式不断革新,已经逐步突破肉眼观察的物理局限,形成了由卫星空间的宏观扫描、物联网感知系统的中观透视、可视化分析的微观洞察构成的“三重观察维度”,构建了认知迭代的框架基础。

从“耳闻”到“目见”是调查研究在信息获取层面的认知跃升。从费孝通江村调查的手绘村落图,到现代城市治理的数字孪生系统,“目见”认知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人类突破认知局限的奋斗史。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的认知跃升不在于技术工具的堆砌,而在于构建“有温度的观察”:既要卫星云图的宏观视野,也要触摸土地的手感温度;既要数据可视化的理性分析,也要读懂群众眉间的喜怒哀乐。唯有如此,调查研究才能实现从“看见”到“洞见”的质变,为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从“目见”到“足践”——

调查研究在问题解决层面的方法跃升

在调查研究的认知链条中,“目见”完成了对现象的立体化观察,而“足践”则标志着从认知到行动的质变。“目见”虽能捕捉问题的表象特征,但只有“足践”才能触及矛盾的本质内核。唯有将观察所得转化为实践方案,才能破解“调而不研、研而不用”的痼疾,实现问题解决的螺旋式跃升,在新时代治理场景中展现出新的方法论价值。

“目见”虽然实现了对问题的直观认识,但停留在观察层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深入践行“足践之”,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足践”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到现场,更要深度参与到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度访谈、实践操作等方式,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取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全面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精准定位问题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构建“观察—实践—迭代”的认知闭环,实现从“看见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治理。

从大禹治水“随山刊木”的实地踏勘,到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驻村实践,中华民族的治理智慧始终深植于大地之中。在数字技术重构认知方式的今天,“足践”的深化更需要智慧:既要善用卫星遥感洞察全局,又要保持赤脚田埂的感知能力;既要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型,又要守护“现场温度”的价值理性。唯有如此,调查研究才能突破“纸面方案”的局限,在现实土壤中培育出解决问题的长青之木。

从“足践”到“知行”——

调查研究在价值实现层面的境界跃升

当“足践”成为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常态,工作便不再局限于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迈向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即从“足践”到“知行”。当调查研究从“足践”迈向“知行”,则实现了在价值实现层面的重大境界跃升。“知行”并非简单的实践与认知结合,而是以实践为根基,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规律,形成科学决策与长效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足践”是“知行”的基石,为认知积累了丰富素材。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在田间地头、社区街巷中亲身体验,掌握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获得零散、直观的感性认知。“知行”强调的是将“足践”所获进行深度加工,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党员干部在积累大量实践素材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通过“知行”得出的结论,摆脱了个别现象的局限性,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治理经验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调查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从“足践”到“知行”的境界跃升,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质的飞跃,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提升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应在调查研究中,以“足践”为起点,以“知行”为目标,在“足践”中重拾治理初心,通过贯通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优化政策措施,构建起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框架,为破解形式主义、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路径。

从西门豹治邺时“破除河神娶亲”的实地勘察,到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浙江万村调研,历史反复证明:治理现代化的密码不在文件堆砌的办公室,而在沾满泥土的田野中。当党员干部真正将“足践”内化为行动哲学,调研工作方能从“规定动作”升华为“治理艺术”,在躬身实践中书写“民呼我为”的时代答卷。“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为党员干部改进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中,只有真正做到从“耳闻”走向“目见”,从“目见”升华到“足践”,才能获取真实信息、把握问题本质、找到有效对策,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实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

(作者单位分别为宁波市委党校、宁波奉化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