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传兴《戏曲曲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实践》
7月19日上午,安徽艺术学院教授李传兴开展《戏曲曲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实践》课程。课程以古筝乐器法为切入点,从定弦技法延伸至《中国意象II古筝与钢琴》作品的深度解构。
在该作品中,其创作逻辑清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乐器选择与音色设计层面,通过固定音型替代传统过门结构,以古筝遥指技法串联多段异质音乐素材,使主题动机在发展中形成贯穿性叙事。钢琴声部的重复音型与古筝扫弦技法形成复调呼应,经模进发展构建声部张力,而主旋律在两件乐器间的交替呈现,进一步强化了音色对话关系。尤其是作品中将戏曲“紧打慢唱”的节奏范式创造性转化为器乐语言。
课程系统阐释了民间音乐素材的转化路径,强调配器手法可以用主旋律确立为前提,通过叠置、八度增强及乐器音色交替等技法拓展音乐表现力。课程中还结合和弦旋律写作训练及学员作业批改,为传统戏曲元素的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学术范式,此次课程让学员在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创作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与方法。
(二)潘捷《戏曲音乐创作研讨会》
下午,安徽艺术学院潘捷博士主持《戏曲音乐创作研讨会》(二),30位徽剧作曲人才培训学员展开第三次戏曲音乐创作研讨会。
学员们首先参观了校内刘北茂艺术馆。安徽艺术学院朱泽军副教授详细解说了刘北茂先生的二胡艺术成就,着重介绍其在安徽支教期间对当地二胡发展的贡献,为研讨会铺垫了深厚的艺术传承氛围。参观结束后,第三次戏曲音乐创作研讨会在综合楼102 室展开。
研讨中,学员们就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且深入的学术探讨。学员结合具体举例分析徽剧与京剧的“个性与共性”,二者虽同属皮黄腔系,但音乐形态略有差异。徽剧旋律富有地方色彩,京剧皮黄腔板式规范更严谨,形成体系化节奏模式。大家认为,两者经长期发展形成独特音乐语言。关于“坚守与改革”,学员提出,徽剧核心声腔系统、传统表演程式等艺术根基还需坚守,可在丰富伴奏乐器、融合现代舞美技术、剧本创新等方面尝试改革。此次研讨不仅厘清了徽剧在传承中存在的核心要素与革新边界,更为其音乐创作搭建起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的完整框架,为徽剧艺术的当代焕新注入了学术动能与实践路径。
(特约通讯员:戴雪、陈熙 初审:张祖顺 编辑:叶晓涵 审定: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