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二十五 |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徽剧作曲人才培训》

作者:来源:音乐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8

(一)刘恺岩《皮黄唱腔分析及写作》(一)

7月14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刘恺岩就《京剧唱腔结构分析与写作》展开教学。

  课程从京剧音乐的历史脉络切入,系统梳理其形成与发展历程,继而阐释京剧行当的艺术特征及乐队(场面)的构成体系。在京剧传统戏唱腔基本理论知识部分,深入剖析了唱词词格的格律规范、上下句结构的类型学特征,以及声腔与板式的功能机制。针对京剧传统戏特性音调,课程对西皮、二黄等核心音调进行了分析。在唱腔写作模块,详细解说了二黄、西皮的基本调式框架与板式规范,并结合《洪羊洞》中“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唱段的对比结构、《搜孤救孤》中 “娘子不必太烈性” 唱段的平行结构展开实例解构,为京剧唱腔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了系统性范式。

学员们通过本次课程,对京剧唱腔的结构与写作有了更为系统且深入的认知,为徽剧作曲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王昆仑《徽剧作曲》(一)

7月14日下午,江西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昆仑教授主讲的《徽剧作曲》(一)课程开讲

课程按徽剧作曲的特质、原材料分析、作曲实践分析三部分展开。首述徽剧作曲特质:解析剧种特殊地位,阐释音乐独特性,聚焦吹拨合目腔系构建及唯一性,分析实例《朱子还乡》唱腔结构,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析《长城砺剑》作曲手法,分享吹腔等创新路径,对比婺源徽剧与京剧声腔板式;介绍徽胡、曲笛等主奏乐器及锣鼓经,阐明审美特征。再进行徽剧作曲的原材料分析,涵盖唱腔音乐、过场音乐、锣鼓音乐。最后作徽剧作曲的实践分析,通过音乐作品实例解析深化认知,为徽剧作曲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学员们通过课程系统掌握了徽剧作曲的核心要素与实践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创作夯实了基础。

  (特约通讯员:戴雪、陈熙 初审:张祖顺 编辑:叶晓涵 审定: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