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毕加索》--让·科克托
简介:
《遇见毕加索》展现了科克托与同时代的创作者在艺术上的契合,毕加索对他决定性的影响以及他与萨蒂、阿波利奈尔等大师的联系。书中不仅有科克托的妙语连珠,更有毕加索的珍贵画作,装帧精美别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本书都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仿佛一杯给予读者气味与层次上的微妙平衡与享受的手冲瑰夏。
介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读者得以透过作者的眼睛,看见新旧交错之际的艺术和迷乱时代的倒影。
一、让·科克托的生平详情
让·科克托(1889—1963),著名法国诗人、剧作家、导演、评论家。科克托著述颇丰,涉及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诸多领域。代表作有《遇见毕加索》《可怕的孩子们》《存在之难》《雄鸡与小丑》《职业的秘密》等。
在诗歌界,他的处女作出手就获得一片好评。在戏剧界,他创作的《可怖的父母》等作品,以及“俄耳浦斯”系列,是至今仍时常上演的剧目。在绘画界,他的线描和构图虽然能看到毕加索的影响,却也自成风格。在舞蹈界,他是最早与Diaghilev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的先锋艺术家。在音乐界,他甚至还可以算是一位音乐家。在电影界,上世纪20年代,实验电影运动盛行,他因与雷内克莱尔等电影界人士来往,对电影感兴趣。上世纪30年代,一位子爵提供一万法郎,请他拍第一部实验电影《诗人之血》影片的实验态度和多姿多彩的诗意震惊欧洲,曾在纽约连续上演两年。其后专心文学运动,并到处旅行。1940年,受人怂恿恢复电影制作,写剧本和台词,伺机再拍影片,从此以后名作不断。另外,他还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赞助人,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并设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担任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名誉会长。他被当时评论界誉为才子!1963年10月11日让·科克托因心脏病卒于米伊拉福雷。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电影宫中就有“让·科克托大厅”以示对这位多才多艺的电影前辈的追念。
二、毕加索的生平详情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毕加索小时候常常会有意识地画出螺旋状的物体,虽然他根本无法说明画的是什么。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三、《遇见毕加索》概述
《遇见毕加索》展现了科克托与同时代创作者之间在艺术上的契合,以及他同毕加索、萨蒂、阿波利奈尔等大师之间的交往和影响。这部集格言、回忆、诗歌于一体的百变作品,达成了读者与毕加索的相遇,与20世纪之初法国文艺界的相遇。这也是一本断章式的文艺散论,读者得以透过科克托的眼睛,看见新旧交错之际的艺术和迷乱时代的倒影。书中不仅有科克托的妙语连珠,更有毕加索的珍贵画作,装帧精美别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本书都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遇见毕加索》虽然顶着画家毕加索的名头,但书中写他的篇幅,还不到一半。可其余部分,都与毕加索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在科克托笔下,萨蒂、阿波利奈尔等艺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也纷纷露面,在剧院、画廊、街头,抽烟、闲逛、思考。经过漫长的铺垫之后,科克托用文字赞美毕加索,这一赞美精准有趣——“画家并不是通过思考整体的人生来组织线条使作品生动的,而是通过感受生命过程中从一端到另一端命悬一线的状况做到的。”对科克托来说,毕加索“有一种魅力……(他)有奇迹作伴,挑起微不足道的东西……家具、动物和人就像爱人的躯体那样交缠在一起”。科克托带领毕加索走进了戏剧界,使他重新培养起对造型的兴趣,与他一起走在“恢复秩序”和恢复传统价值观运动和回归——这是20世纪20年代一项决定性的事实——的前列,科克托将其视作一生的荣耀。打开这本书,就能和科克托一起回到毕加索的时代,一睹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
四、目录
第一章 引言(安德烈·费尔米热尔)
第二章 生平纪事
第三章 《雄鸡与小丑(音乐笔记)》(1918年)
题献给乔治·奥里克
雄鸡与小丑(节选)
第四章 《游行》(1917年春)
《游行》的合作(致《南北》杂志主编保罗·德尔美的一封信)
《游行》和新思想(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新式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编排及布景(莱昂·巴克斯特)
《自由定夺(新闻体记载)》(1920年)
第五章 《毕加索》(1923年)
第六章 《毕加索颂》
坐着的人
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