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文化传承:“匠韵探徽”实践团赴绩溪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者: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近日,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匠韵探徽”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樊嘉禄教授、吴又进的带领下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开展以“触摸非遗匠心,感悟徽文化魂”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进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绩溪县博物馆、中国徽墨文化园,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专家访谈等形式,沉浸式感受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团队成员与互动屏互动

走进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科技与传统的碰撞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不同于传统展馆的静态陈列,这里以“数字赋能非遗”为核心,通过VR虚拟现实、互动展屏等技术,将手龙舞、徽剧徽墨制作技艺使13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活”了起来。展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化手段不仅解决了非遗展示“空间有限、形式单一”的问题,更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动能。

随后,实践团来到绩溪县博物馆,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博物馆以“绩水徽山·人文绩溪”为主题,分为“序厅”“山水绩溪”“人文绩溪”“商道绩溪”“风土绩溪8个展厅,通过3000余件文物、图片、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绩溪作为“徽商故里”“徽文化核心区”的历史地位。在“商道绩溪”展厅,清代徽商的账本、书信等文物,生动还原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风土绩溪”展厅内,展示了绩溪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包括绩溪的传统民居、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内容让成员们得以一窥绩溪的风土人情 。参观过程中,博物馆讲解员结合绩溪籍历史名人胡适、胡宗宪的故事,解读了“崇文重教、贾而好儒”的徽商精神。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中国徽墨文化园。在这里,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摩了徽墨制作的全过程,感受“文房四宝”之一的匠心魅力。徽墨制作需经过炼烟、和料、捣杵、成型、晾墨、描金等11道核心工序,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在文化园的制作工坊,成员们首先参观了“炼烟”的工序,了解了油烟墨与松烟墨的区别;随后,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向成员们展示了“和料”环节——将松烟、牛皮胶、麝香等原料按比例混合,反复捶打至细腻均匀,“这一步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差一点都影响墨的品质。”传承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徽墨的历史:“绩溪徽墨始于唐代,明清时达到鼎盛,好的徽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保存千年仍可使用。”随后,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体验了“描金”工序,用金粉在晾干的墨锭上绘制传统图案。尽管只是简单的描金,成员们仍需屏息凝神,才能保证图案的工整。此外,文化园内的徽墨博物馆还陈列了不同朝代的徽墨珍品,其中清代“御墨”更是因其精湛工艺和历史价值,让成员们叹为观止。

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体验制墨

此次绩溪“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走出校园、走进文化现场,不仅深化了对徽文化和非遗技艺的认知,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活力。

图文编辑:傅联骏、费成功、汪子静  摄影:郭欣玥、江芷宵  编辑:薛莲  复审:王从启  审定:俞璋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