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样讨好别人,肯定不开心吧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1-05-27浏览次数:53

01谁不想做个任性自由的小作精呢?

青春有你2里的小作精虞书欣一句“哇哦”火到出圈。

你可能不知道虞书欣是谁,但你肯定在聊天时见过她自带语音的表情包。

一次室友质疑虞书欣为什么要在台上这么“作”

虞书欣回答:“啊我作吗?我好像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吧”

在另一档节目中,作为演员的小作精和另一个女孩竞争一个舞女暗探的角色,最后导师陈建斌选择了另一个女孩,小作精不服气,一直在为自己争取。

普通人如我们,如果处在当时的场景,面对陈建斌那样的表演界权威,可能并不敢质疑他的决定。

但虞书欣就大胆告诉这个权威我认为你不对,而且这是我想要的角色,我就一定要!

我们有时候也会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做自己,大胆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总是在一觉睡醒后,还是藏起自己欲望和情绪,决定做回广义的“正常人”。

而小作精虞书欣呢?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觉得不对就一定要指出来、我自己想要的就主动争取、我就这样,而你对我有什么看法,那是你的看法,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不用去讨好谁,真实表达,大胆争取,谁不想做一个这样的任性自由的小作精呢?

   

02结果我们大部分人成了畏缩讨好的余欢水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

人到中年不如狗,现在的年轻人也没差到哪去。

站在虞书欣的对立面的,是人到中年的余欢水。

他庸庸碌碌,胆小怕事,整天腆着一张笑脸迎人,自己崩溃还要挑时间。

到了四十多岁也没干出什么事业,业绩垫底还要拉下脸找自己的徒弟要单子;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为了让老婆开心,给老婆买车还是被骂;楼上邻居装修吵得他睡不着,上楼去理论,对方声音大点他就怂了;老板羞辱他怎么越活越没个人样,想想身后的老婆孩子父母一大家子,还是乖乖领了惩罚第二天接着上班。

他是个倒霉蛋,也是个可怜人,就跟我们一样。

在看余欢水的时候,就像看到一部分的自己,正在屏幕里翻滚挣扎。

所以在期待余欢水跌倒谷底触底反击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希望能有那么一天,能不用讨老板的好、讨老婆的好、讨周围人的好,就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痛快地给生活回击上两个漂亮的大嘴巴。

  

03一个讨好者长什么样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

可以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

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随波逐流、从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04
我们怎么就成了个讨好的人呢

有条件的爱

家庭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总是说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但这是否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未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得到这样的爱的运气。

当代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的发展,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重要影响。当一个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时,他们会更多的从父母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看到世界,形成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好便能得到父母的夸奖和喜爱,如若不好,便被父母冷落至一边,甚至得到怨骂、羞辱甚至虐待。

长久以往,在父母的反馈中给孩子会形成一种观念:“我好才能得到得到爱,不好就得不到爱”

随之而来的便是讨好者身上常见的的两种核心信念:

1.我是不可爱的:我不讨人喜欢,我不够好(所以不被他人所爱)、我有缺陷(所以他人不会爱我)

2.我是没有价值的:我不被接受、我毫无价值、我是废物

没有人愿意活在否定之中,这些核心信念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而我们所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就是“讨好”——通过乞求别人的爱和肯定,来压制心理这些痛苦的念头。

讨好也曾带给我们好处

我们深受讨好之苦,但这样的行为却一直存留至今,我们肯定在这其中也获得了某种好处。

或许有一次或几次,讨好真的让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我们误以为讨好能够得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潜移默化中我们便学习将这种行为思维和行为模式保留下来。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可怜、悲伤、气愤这些形容词在形容松子给人的感觉时,都显得浅薄和片面。

松子为了父亲那一瞬的笑颜,直到成人还在扮鬼脸。

松子为了成为父亲完美的女儿,去上父亲想让他去的学校,做父亲想让她做的工作。

松子为了维持穷困潦倒的撤也撤也能够继续创作,去做浴室女郎。

 ……

松子以为只要牺牲自己,就能得到爱,也曾经得到一些短暂的爱。

虽然在我们看来,相比于松子失去的,她得到的这些根本不值一提,但正是这些短暂出现的爱,以一种好处的形式不断吸引着松子牺牲自己。


05想要成为一个不讨好的人,我们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一个行为实验:尝试一下不讨好会有什么结果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很多时候人们对事情糟糕至极的预判,都是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来的。

你不去讨好的结果,很大几率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坏。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想

我如果不答应他是不是就会讨厌我?

我如果不接受朋友的邀约他是不是就会很伤心?

我让别人帮忙他是不是会特别嫌我烦?

我如果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会不会大家都不理我了?

当出现这种想法时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我拒绝/请求/发表自己的意见会发生什么?

可以选取一个,在预想中后果可能不会那么严重的小事件,去验证一下实际会发生的情况和想象中的情况的差异是什么,或许你会有个出乎意料的发现。

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拒绝

讨好的人总是害怕自己的请求给人添麻烦,怕别人因此觉得自己不好无能,也害怕拒接别人会让人伤心,从而失去这个人。所以学会怎样更好的发出请求和拒绝很重要

1.证实/确认/承认对方的处境

无论是你准备有求于ta, 还是准备拒绝ta的某个请求。先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上,证实、体验并承认即将施加于别人身上的不适感。证实、承认、尊重是得偿所愿的润滑剂。

2.表达请求或拒绝时,做到清晰、直接、具体。

具体陈述你的请求或拒绝。这一部分最难,因为施加于对方的压力(请求)或ta的失望感(拒绝ta)会令你感到焦虑。但是清晰的交流对双方都有益。具体的、行为坚定的请求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还可以增加对方同意你请求的可能性。

3.告诉对方你为对方着想的部分

强化你所渴望的理解和行为,其办法就是让对方感到帮助你是很棒的一件事。如果是你在拒绝别人,一定要告诉对方你为ta着想的部分。

4.从小事开始练习

像其他技巧一样,一下子掌握这些技巧是没有用处的。试着先从觉察自己是否过度助人开始,然后再试试从小的请求和拒绝上练习,再进步到大事上

我们想要的那些爱、肯定、尊重、赞扬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得到

前文中我们说过,讨好行为的保留可能是我们在其中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爱和肯定。

但是讨好者们内心需要的和得到的并不平衡,他们要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这样一种供需失衡总有一天会崩溃,而且讨好者们心理也明白;

他们恐惧这一天的到来,是他们愈加讨好,愈加激烈的去寻求他人的爱他人的肯定,但也会导致这种失衡更加剧烈,最后陷入到恶性的循环当中。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这样的情境中,你或许需要给自己叫声停,跳出来看一看。

讨好这种行为其实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那我们除了讨好还能有其他的方法来让人爱我吗?

我们可以到自己的过往和周围其他人的经历中去寻找资源。

什么时候你或者他是没有讨好,但还是得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赞赏喜爱的?

在回溯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跳出那个需要——讨好的恶性循环,从其他的角度来寻找我们想要的爱、肯定尊重和赞扬的方法。

你可以让别人失望、也会有人不喜欢你,这是件很正常的事

 “我应该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我要让所有人都满意”

 “我不能失败只能成功。”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只能说,你这个小疯子。

这些本身就是一些极度不合理的信念,也没有人能够达成。

放过自己吧,你可以让人失望、你可以让人讨厌、你也可以让别人伤心。

因为那些感受是别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经历的影响而产生的,你不必为别人的感受负责。

写在最后

今天没什么好说的,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温柔而又坚定不讨好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