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华

发布者: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4-09-16浏览次数:900


洪建华

正高级工艺美术大师

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洪建华1971年生, 从事徽州竹木雕刻艺术创作近40年,业余爱好园林、室内造景技艺。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国家乡村工匠名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亚太竹工艺名匠、2018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六个一批拔尖人才(文化艺术类)、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安徽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委员会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被中国文博会举荐为“推荐艺术家”并受聘于安徽省区域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效应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聘为全国工艺美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特聘为签约艺术家。





|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年开始学艺,199111月创办自己的竹刻工作室,20055月成立竹木雕刻研究中心,开始全面科学地开展徽州雕刻艺术的抢救保护、挖掘研究、开发创新。

2008年初,带领团队创建了安徽省首家民间竹木雕刻艺术馆——“竹溪堂”洪建华竹木雕刻精品艺术馆。

2010年—2013年分别设立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黄山市洪建华雕刻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从事竹木石砖雕刻和与之关联的竹藤编、漆器、古典家具的设计制作销售。并建立传习基地,开展学习交流体验活动,把雕刻艺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徽州雕刻艺术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在其主导下将徽州雕刻这一历史文化和技艺通过系统性规范化进行传承保护和普及推广。

2016年投资建成总面积10437平方米的徽派雕刻传习基地和黄山市徽州雕刻博物馆并担任馆长,将徽州竹木雕刻产业,拓展至红木古典家具、漆器古琴、古建营造和博物馆旅游参观、研学旅行、文化展览等,致力建设“产学研”多元化文旅产业。

| 教学及科研成果

在雕刻技艺上恢复了清中期竹刻7层高浮雕的雕刻技艺,通过不断实践及研究并成功突破了12层高浮雕的技术难关,创造出竹木相互融合的高浮雕镶嵌技艺。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三篇《浅谈竹刻》、《竹刻工艺探析》、 《徽州竹木雕刻的艺术特点》;著书一册《徽州竹雕综合工艺研究》于201812月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20199月获第32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主要创新成果有三大类:⑴ “竹工艺品防开裂的工艺处理技术”201011月获第四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产品创新奖金奖;⑵ 雕刻技术和工艺创新,创造出高浮雕、多层次镂空雕和镶嵌技法,因此项创新技术于2015年被安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任为“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徽州高浮雕镶嵌技艺创新团队”带头人。(3)共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29项、作品著作权登记65个。

其代表作品“竹刻笔筒《竹林七贤》”于2006年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故宫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作品;随后多件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安徽博物院、国际竹藤组织、国家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在近二十年里创作的作品先后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深圳文博会特别金奖及各类国家级金奖70余项。其艺术人生多次走进央视《一锤定音》栏目、纪录片《大黄山》、《徽萃六记》、《探索 发现》手艺栏目、《乡土》寻访竹林七贤、《乡土》手艺中国竹雕、大师耀《乡土》、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等。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等上百家媒体屡次报道。在北京政协礼堂、韩国、香港、澳门等地成功举办个展。参与接待胡锦涛、汪洋、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考察。

在坚持自行设计创作、不断推出新作品同时,带领团队不断研究创新,传承和培养竹木雕刻后备力量,先后带出60多位竹木雕学徒,其中培养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4人,工艺美术师6人。 201411月“徽州竹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在单位取得诸多荣誉:2014年公司列入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行列;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公司连续6年(2016年——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7年公司被认定为第六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列入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项目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安徽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入选文旅部的全国十二条非遗主题路线之一、入围“跟着非遗去旅行——全国百强榜单”。

20198月,承接安徽省博物院“馀庆堂古戏台”模型制作,历时3个月,按照10:1的比例,呈现了国保单位“馀庆堂”的风貌,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展出半年之久并被省博物院收藏。用同样方式将另一国保单位“会源堂”按 10:1比例采用金丝楠木用榫卯结构和雕刻手法精心制作,历时5个多月,构件近万个,使始建于明万历15年的会源堂(戏台、享堂、寝室)重现昔日原型。公司2017年跨入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行列;2019年公司被黄山市总工会命名为黄山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徽雕博物馆于201911月被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授予“企业贡献奖”荣誉称号;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消费体验馆,入选2020年文化部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219月公司再次被命名为第七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关闭